主題展覽
自 2006 年起,在經濟學人資訊社(EIU)每年發布的民主指數(Democracy Index)中,台灣多次名列前茅。對於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台灣人們,民主是如此理所當然,但若真要探究人們腦內對於「民主」的想像,卻又有著千百種樣貌。
究竟何謂民主?而民主又該如何落實於生活?
本次展覽,TIPF 與社團法人台灣共生青年協會、g0v 台灣零時政府與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共同協作,他們分別代表著民主社會裡不可或缺的三種實踐:轉型正義、民主創新與民主防禦。而三位藝術家劉千鈺、卓杜信與林暐倫與三個組織的合作,嘗試以影像呈現出其核心價值與行動實踐。
秉持著希望二二八事件不被台灣社會所遺忘的信念,一群青年發起共生音樂節。日後帶著深耕議題多年的經驗,又接續成立共生青年協會,期待能以組織的力量,撐起一個讓倡議者彼此學習與成長的空間,並專注於歷史普及、青年培力與轉型正義三個面向。劉千鈺作為協會一員,長期關注此議題的他將鏡頭抽離自常見的人物肖像或是歷史地景,改從魷魚麋、水果、魚與日式飯丸等食物出發。尋常的食物背後,有著一段段前輩們為台灣民主奮鬥的歷史故事與情感記憶。再者,劉千鈺更透過暗房實驗賦予影像肌理,讓影像質地的變化映照出時間沖刷後的痕跡。
g0v 台灣零時政府以資訊透明、開放成果與協作為核心,藉由多中心化且共創的方式,集結公民之力為台灣社會帶來改變。出生於馬來西亞,在台灣求學與工作多年的卓杜信,則以台灣新住民的角度觀察 g0v 社群。從中,他受到「沒有人是萬能的」此一社群座右銘觸動,其鏡頭下冷冽的無人風景連結到多個 g0v 專案;卓杜信特別在影像上留下數位攝影短暫出現的人臉辨識方格,這些方格不僅標誌出曾經有一群人在此努力的痕跡,亦是留下空格邀請觀眾一同踏入、思考並實踐理想的社會形貌。
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則以資料證據與科學研究為基礎,不單是撰寫研究報告來展示資訊戰,更希望能強化大眾判讀資訊的能力,並促進公眾討論。對此,林暐倫以「資訊防衛月曆」為概念,與 IORG 協作,轉化龐雜的數據與資料,共同發展出一個易於理解的溝通形式。日常的月曆上,仔細閱讀卻能發現每個資訊都揭露著我們正在面臨的灰色戰爭。再者,時間本身即充滿政治意味,不論是資訊戰的週期性,或是哪些日子值得被記憶與紀念,都涉及眾多論述、體制與權力之間的角力。
「親愛的台灣,」作為一個開啟對話的問候語,不僅是象徵著組織/社群間彼此的對話,也是藝術家們與其往復討論思考的過程,亦像是有人伏案振筆,寫下一封封給台灣的書信,勾勒著彼此對於台灣未來的想像。這正如共生青年協會、g0v 零時政府,以及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,這三個組織/社群所關注的主題和實踐方式各異,而劉千鈺、卓杜信與林暐倫三位參與協作的藝術家,也各自帶著其創作意識及視覺語言來回應。耐人尋味的是,三組作品最終都歸於日常。
展覽作為對話的平台,其對話不禁發展在組織與藝術家之間,亦是想詢問觀展的你是否感受到閑靜日常背後的實踐?而你對於「民主」的想像又是什麼?是否也以行動守護著那片風景?
期待你的回信。
生於 1992,現工作與生活於台北。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與考古學系碩士,以文字和展覽進行藝術實踐,關注文化分析、藝術史、博物館群眾參與等議題。曾為德國FNF基金會策劃「他們告訴我,這不是你的錯。而我告訴他們,一切都會沒事」一展。
成立於 2016 年的「Lightbox攝影圖書室」是台灣第一座以攝影為主體、為所有人開放、非營利的專門圖書館,採取「free to all」的方式營運,以實踐文化共建、知識共享、開放平權的理念。成立 8 年多來,Lightbox 已成為國際攝影專業人士來台固定參訪的攝影節點,透過各項教育推廣、國際交流、跨域共創計畫,並擔任國際攝影賽事評審、參與國際攝影節,連結國內外攝影機構與攝影專業人士,一點一滴地匯聚在地攝影社群的能量,共建屬於台灣的攝影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