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公民團體的價值倡議與串聯行動,可以透過影像的力量,觸及到更多人;攝影創作除了表現個人情感,也能轉化某些社會議題,引發公眾的關注。但是,不同領域的公民組織與藝術創作者,要如何攜手創造影響力?
本屆 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的主題展覽之一「親愛的台灣,戶外影像展」,聚焦於三個公民組織/社群──台灣共生青年協會、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、g0v 台灣零時政府,並邀請三位年輕藝術家──劉千鈺、林暐倫、卓杜信,以影像回應他們的核心理念與公民行動。
本場座談分為上下半場,將由協同策展人王欣翮主持,邀請三組公民團體/社群與三位藝術家對話,分享他們在跨領域的協作過程中,如何理解彼此的語言?三位年輕藝術家,如何以影像轉譯抽象的價值與理念?彼此又如何在這個共創計畫中,讓影像不僅止於客觀的紀錄、主觀的感受,而是開啟對話的起點?
▌講者
|潘美(台灣共生青年協會)
台南人,早餐喜歡吃虱目魚粥大於牛肉湯。北上念大學的第一年就加入紀念與推廣二二八事件的「共生音樂節」籌備團隊,至今已邁入第十年。現職為台灣共生青年協會秘書長,持續練等中。
照片提供:潘美
|廖品硯(台灣共生青年協會)
歷史系碩士班就讀中,校外則參與共生音樂節、台灣共生青年協會的歷史普及活動。致力於研究及推廣日本殖民至戰後的台灣近代歷史。
照片提供:廖品硯;攝影:鏡好聽
|劉千鈺
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,現為獨立影像工作者。他將攝影作為創作地基與工具,涉及的領域皆以影像為延伸,嘗試以影像作為媒材進入各跨領域空間。創作題材多圍繞於土地認同、民俗文化,或個人經驗為出發的深度討論。目前的作品類型包含攝影書、展覽,劇場中的投影實驗。作品曾於台灣台北、韓國首爾、印尼日惹、西班牙馬德里等地展演。
照片提供:劉千鈺;攝影:魏瑨筠
|游知澔(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)
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共同主持人,IORG 是 2019 年成立的台灣公民組織,專注於開發人機(Human-AI)協作科技工具、觀察資訊環境、揭露威權影響、守望台灣民主。游知澔同時也是工程師、設計師、公民黑客,在 g0v 參與國際交流、社群治理,也共同主辦「面海松」東亞公民科技區域網絡。
照片提供:游知澔
|林暐倫
來自台北的攝影師與視覺藝術家,畢業於倫敦傳播學院新聞攝影與紀實攝影碩士學程。他的創作以研究導向與長期計畫為核心,關注台灣多元的社會議題,包括台海地緣政治、原住民族權益與氣候正義等。作品曾於攝影書博物館(The PhotoBook Museum)、蘭斯克魯納攝影節(Landskrona Foto Festival)、新加坡國際攝影節(Singapore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)與貝爾法斯特攝影節(Belfast Photo Festival)展出,其影像亦見於《Condé Nast》、《Les Échos》與《The Light Observer Magazine》等媒體。
照片提供:林暐倫
|劉哲瑋(g0v 台灣零時政府)
劉哲瑋於 2019 年加入「g0v Jothon 揪松團」工作小組,此工作小組是 g0v 社群內,籌辦雙月大黑客松和基礎松,以及推動募款事務的工作小組,目前有八位志工以及專案合作人員,歷年曾籌辦「g0v 公民科技創新獎助金 Civic Tech Prototype Grant」,發起撰寫「g0v 公民科技專案與社群手冊 g0v Civic Tech Project & Community Handbook」,推展「零時小學校 Sch001」數位公民培力 (包含開放式課程、專案孵化計畫)。劉哲瑋個人也以社群志願者的身份,參與「資料申請小幫手」、「公有地大行動」、「碳匯城鄉」等開放知識公民社群的行動。
照片提供:劉哲瑋
|卓杜信
生於馬來西亞柔佛,現居台北。畢業於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,曾在《天下雜誌》擔任攝影記者,在台期間展開了對攝影的探索和學習,追尋美的同時也嘗試透過攝影療愈自我的精神内在。與攝影相遇將近十年,命運的轉動讓攝影與生命有了新的連結。期盼自身能在這後攝影時代,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攝影時間線。
照片提供:卓杜信
▌主持
|王欣翮
生於 1992,現工作與生活於台北。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與考古學系碩士,以文字和展覽進行藝術實踐,關注文化分析、藝術史、博物館群眾參與等議題。曾為德國FNF基金會策劃「他們告訴我,這不是你的錯。而我告訴他們,一切都會沒事」一展。
照片提供:王欣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