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資源有限、前景不明的藝文環境中,年輕的攝影創作該如何行動?該做什麼、怎麼做,才能走得更長遠?本場座談邀請「在我們得獎之後:New Wave 攝影創作獎」策展人孫以臻,與五位 New Wave 新銳攝影創作者──卓杜信、鄧璞、 鐘苡綾、郭哲希、連子勻,共同聊聊在現實情況下,創作者如何面對獎項與展覽帶來的影響,同時找到屬於自己的創作道路。
這場座談是一場攝影創作的經驗交流,也是一次本土創作者面對未來之路的誠實對話。從創作環境、獎項、出版到展覽,五位新銳創作者將分享各自在創作歷程中的觀察與反思,並談及本次與策展人協作過程中,如何重新思考作品與空間、觀者之間的關係。
座談之外,現場也將展售《NEW WAVE 2024》專輯,收錄首屆 New Wave 攝影創作獎 15 組得獎作品。歡迎一起來現場,感受紙本閱讀與展覽空間的不同魅力!
▌講者
|卓杜信
生於馬來西亞柔佛,現居台北。畢業於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,曾在《天下雜誌》擔任攝影記者,在台期間展開了對攝影的探索和學習,追尋美的同時也嘗試透過攝影療愈自我的精神内在。與攝影相遇將近十年,命運的轉動讓攝影與生命有了新的連結。期盼自身能在這後攝影時代,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攝影時間線。
|連子勻
生於台北,現居金門。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治理論組,現為金門縣議員助理,亦為忽悠旅社的共同創辦人。其目前的攝影創作主要關注金門的「戰爭後攝影」,包含戰地遺址的地景攝影、居民的戰爭記憶。同時,也逐步蒐集台灣充員兵於前線金門所拍攝的沙龍攝影,企圖從常民影像中,整理出冷戰時期的時代記憶。
|郭哲希
生於台北,現居台北。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,現為 Google Taiwan 之晶片系統架構工程師。其創作大多關注於歷史、空間與地景的關係。歷史事件的發生,總是會夾帶實體空間與地景的改變,有著複雜歷史背景的台灣更是如此。透過提出自身對於台灣景觀的看法與發現,他期待能讓觀者在面對習以為常的景觀時,有不同的理解與想像。
|鄧璞
生於台北,現居台北。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畢業,曾為中國廣州中山大學歷史學博士候選人。其旅居廣州期間,經常往返香港,若即若離地觀察香港的每個角落。曾從事學術研究,現專職於攝影創作。他從生命經驗與文化史的角度出發,關注歷史與社會的交集,並常採用傳統黑白底片,藉抽象且隱喻的畫面,捕捉人類的情緒感受。
|鐘苡綾
生於高雄,現居高雄。畢業於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碩士班。現為自由接案的藝術創作者。他起初以自我慾望的探索作為創作主軸,後續則轉向關注女性及社會議題。他的影像創作多以充滿幻想的元素與意象,去呈現與包裝現實。
▌主持
|孫以臻
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,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。她視策展為一種生產另類知識的方法,因而不斷透過展覽展開與不同領域的合作。2016 年起她長期參與並組織青年策展人社群「一群人的自學」,期待經營一個交匯於當代策展的交流平台。2023 年起她開始於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兼任講師,並於隔年展開其博士學位之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