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場講座邀請了三位台灣的攝影記者,與大家分享他們在新聞現場與個人創作之間來回穿梭的經驗與思考。
身為攝影記者,他們在工作現場會遇到哪些挑戰?面對瞬息萬變的工作現場,如何看待新聞倫理與個人創作之間,可能出現的張力與平衡?
而作為創作者,長期的攝影工作是否會在無意之間,影響他們的影像語言與創作方式?新聞現場的經驗,是否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他們看待創作的角度?
週日午後,邀請你透過三位攝影記者/創作者的分享,一同思考在攝影工作與影像創作之間,要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,要如何透過影像發出自己的聲音。
▌講者
|汪佳燕
現職為路透社攝影記者,從事新聞與新聞攝影工作已有十餘年。長期關注東南亞與台灣的社會與政治現場,在疫情前主要駐點於東南亞各國。近年回到台灣後,持續透過影像記錄這片土地上的人與故事,其關注的主題包括兩岸關係與地緣政治的張力、女性議題,以及瀕危植物的保育、植物獵人的田野工作,和台灣黑熊等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況。
|唐佐欣
生於台南縣,現居新北市。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,現為《端傳媒》和《報導者》之特約攝影記者,亦為自由接案攝影師。曾參與大觀社區反迫遷運動,並著有《夾縫中抵抗:大觀社區影像手記》。近期他透過攝影,關注人與地方之間的關係,也關注遭受汙名的群體如何在處境中角力與復元。
|鄭宇辰
生於台北,現居台北。畢業於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,曾於《中國時報》攝影部實習,而後加入《報導者》特約攝影群,現為自由接案工作者。他關注文化心理、社會問題,以及個體情感,其攝影創作主要從人文視角出發,藉由影像探索歷史、文化與情感交織的瞬間,並讓觀者重新審視自身與周遭世界的關聯。
▌主持
|吳垠慧
國立台北師範學院(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)藝研所理論組碩士,曾任《典藏・今藝術》總召集、《中國時報》文化組副主任、國藝會資深專員。著有《台灣當代美術大系:科技與數位藝術》(2003)、《家庭美術館:人體・變奏・顧福生》(2024),並主持《台灣女性攝影記者調查研究》計畫。文章散見於《PAR 表演藝術雜誌》、《自由時報・藝週末》、《新活水》等。